立秋時節,暑氣漸消,七夕漸至,空氣中彌漫著莊稼成熟的氣息和人間愛情的香味。
七夕節也叫乞巧節。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、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,又稱女兒節、少女節。傳說相會前,織女要梳妝打扮、涂脂抹粉,以至滿天飄香,所以這天又叫“香日”。因為貼上了“中國情人節”的標簽,寄予了多少浪漫而美好的底蘊,彌漫著揮之不去的情愫。
兒時的七夕節,就像一幅五彩斑斕的畫卷,充滿著歡樂、向往。
兒時的我就那樣癡癡傻傻地拿一張席子靜臥葡萄架下,只等夜深人靜時,偷聽那對神仙眷侶的纏綿情話?赏ピ豪锍孙L吹樹葉的“沙沙”聲,就是墻根下蛐蛐的鳴唱,偶爾還會傳來村落的犬吠聲。此時,星光月色,鄉野寧謐,襟懷坦蕩,鄉愁無邊。
七夕節是姑娘們的節日。姑娘們在月光下焚香乞拜,許下心愿,然后穿針乞巧,喜蛛應巧,染指甲,拜星魁,品嘗瓜果、聊私房話,在這浪漫而寂寥的七夕之夜,姑娘家的心事溫婉細膩地表達出來。
猶記每年在七夕時節,母親總會將四方小院打掃干凈,我們全家坐在葡萄架下,母親拿來五彩絲線,讓我們姐妹比賽誰穿得快。院里的梧桐樹和苦楝樹如一幅清簡的素描。月光隨心所欲地皎潔著,流淌著,熱烈奔放,
有時候,母親會端來做好的“巧果”讓我們吃,借著皎潔的月光,我們邊品嘗美味邊聊天,傾聽著母親給我們講牛郎織女的美麗傳說。
姐妹們就當玩有趣的游戲,母親卻絲毫不敢馬虎,還煞有介事地為我們看時間,數數穿了多少根線。比賽穿針,我們都很鄭重,誰都不敢懈怠,獲勝者還有獎品。我至今不知道穿針乞巧的習俗究竟是怎樣的,不過母親的做法,鍛煉了我們眼疾手快的能力。
我們仰望星空,遙指著牛郎星和織女星的位置,興奮地談笑著。牛郎織女的故事雖然老得能倒背如流了,但每年的七夕節總要講上一遍,常講常新。
乞巧節的習俗,因地域而各異。有的地方女子在七夕這天要洗發,還有的地方要染指甲。乞巧節精彩紛呈,妙趣橫生。人們不再局限于牛郎織女故事里離別的傷感,而是用自己的理解演繹這個浪漫的節日。
汪曾祺說:“民俗,是一首民族的集體抒情詩!痹谄蚯晒澾@首抒情詩里,一個民族溫婉內斂的氣質,美好樂觀的愿望,勤勉不輟的習慣,浪漫純真的情愫,都表達了出來。
七夕夜,愛情在天上,愛情也在人間,相愛的人都守望著這一刻的來臨,以各種方式表達著心中的愛戀,訴說著柔情繾綣。月華如水,星光閃爍,攜著愛人的手慢慢走進夢中鵲橋。
“神官召集役靈鵲,直渡銀河橫作橋”。祝愿兩岸早日和平統一,祝愿疫情遠離人類,祝愿人間少一些離愁別恨,多一些團圓安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