括蒼山,是浙東第一高峰,綿亙起伏,延伸數百里,風光綺麗,醉人心脾,層巒疊翠,群峰競秀,主峰米篩浪,海拔1382.4米,雄奇挺拔,名噪天下。自古以來,這里是“臺州本草”的發祥地,眾游人紛至沓來……
(一)
當人們跨進中國歷史文化名街——紫陽街385號“方一仁中醫藥博物館”時,仿佛聞到了中藥味,又好像回到那個靠草藥、中藥治病救人的年代,還深思著如何發掘和利用“臺州本草”……
冬去春來,花落花開,千年的歲月彈指一揮間。遠在1500多年前,括蒼山上的草藥,已聞名于世。據《臨?h志》《臨海市衛生志》記載,南朝齊梁年間,著名藥學家陶弘景,原籍秣陵(南京),幼得葛洪神仙傳,有養生之志。嗜讀書、善琴棋、工錄書。齊時任諸王侍讀、左衛殿中將軍。入梁,隱居句曲山,朝廷有大事便往咨詢,時稱“山中宰相”。后在括蒼山南麓的燈壇山燈壇觀結廬、采藥、著書。先后采集藥物700余種,按金石、草木、蟲獸、蔬菜、果實分類,除《本草經》原載品種外,新增365種,著成《本草經集注》。唐代李勛、石敬等所編的《新修本草》及明代藥物學家李時珍的《本草綱目》也無不參閱其著作。弘景84歲時無病而終。遺著有《本草經集注》七卷、《藥總訣》《陶氏效驗方》《補闕肘后百方》和《真誥》《登真隱訣》等。
那么,1500多年前的燈壇山又在何處?陶弘景是我國著名的藥學家。因此,對其結廬、采藥、著書的遺址,自然引起了歷代史學家的關注!端渭味ǔ喑侵尽酚洠哼@山的上面是石壇,每逢陰雨天,就有火光發出,如燈一般,所以叫燈壇山!短藉居钣洝吩疲哼@山在臨海西60里!秷D經》稱:“有火望之如燃!泵駠杜R?h志稿》載:“燈壇山上有燈壇觀,為陶弘景故廬!薄杜R海市衛生志》對燈壇山的記述:位于城西永安鄉黃家寮村三十六口缸一帶,“離縣城60華里地,北連括蒼山,東及鐵杖山,毗黃巖縣境”。
從史料看,陶弘景在括蒼山生活的時間是比較長的,活動的內容極其豐富。1999年6月的一天,我和有關同志一起,登上括蒼山黃家寮村,尋找陶弘景在燈壇山活動的遺址。
括蒼鎮黃家寮村是由黃家寮、三十六口缸、西巖坦、大樓旗(基)、小樓旗(基)5個自然村組成。據黃家寮村的老農判斷:“三十六口缸一帶”的“燈壇山”和“燈壇觀”的位置,應是大樓旗旁邊的“寺院基”。
接著,我們一行人從黃家寮出發向西挺進,時而,沿著山坑,時而,步入樵道,一路上流水丁冬,花香鳥語,猶如闖入世外桃園。約走了2個多小時才到達“寺院基”。這里的面積有10多畝,平平坦坦。不遠處有一條山間樵道,通向黃巖境地。東邊的一座山,稱為“寺院基山”。四周的山坡上鑲嵌著一片又一片的紅褐色的巖石,可能春夏期間的陰雨天其顏色更為耀眼,遠遠望去真有點似火的情景。
燈壇觀,經歷千余年滄桑已凋落成面目全非的荒山,但是,陶弘景的非凡業績,至今仍被人們傳頌!可想而知,在那沒有中醫、中藥,沒有西醫、西藥的歲月里,括蒼山上的草藥就成為臨海,以至臺州百姓,救死扶傷的醫藥寶庫,也成為浙江本草的發祥地之一。
(二)
說起“方一仁”,人們一定會想起清時的方氏國藥業。
清嘉慶年間,四明慈北鳴鶴場(今慈溪市)的方慶彩、方慶祿兄弟倆,來臨海章安葭沚兩地首創中藥業,歷經六代,先后開設大小藥棧(店)14家,分布臨海城關、海門、章安、葭沚、杜橋、涌泉、溪口以及溫嶺、黃巖路橋等地。店員眾多,藥材道地,聲譽頗高。不僅面向臺州各地,而且還遠銷江蘇、杭州、上海等地,形成了臺州國藥業之中心。
道光元年(1821),慶祿在臨海城內回龍橋(即今巾山西路30號、華仁藥店一帶),開辦“遂生源”藥棧,主營拆兌(批發),繼于九年(1829)續辦“方一仁”國藥號,以經營零售為主。后來,兩店都經營起中藥的批發與零售。尤其是“方一仁”,是臨海國藥業中的佼佼者。
“方一仁”,歷經百年風雨,深得百姓贊頌,其成功之道有三:一是職責分明,嚴格管理。店東(即今董事長)以下設4個層次,任務分明,各司其責。如第一層次設老大(即今經理)、副大(即今副經理)二人。老大選何人,關系著事業成敗。這時,店東就不惜重金,聘請忠實可靠、業務精通的外地人擔任。若本地人有資格當老大的,其家距店須步行一天以上路程者方可。其職責,掌管全店的經營、物資及經濟大權,并對本店職工有聘用及解雇權。年底須向老板匯報全年經營情況。副大協助老大工作。清末民初,從寧波聘請張敬堂做老大,這位老大精明能干,將“方一仁”辦成一個前店后廠,具有看病、賣藥、收購、批發等多功能的藥店。據方德;貞,“方一仁”鼎盛時有員工四桌半,約36人。二是藥材地道,童叟無欺!胺揭蝗省痹陂L期的經營中,形成了一條精誠為民的宗旨:“藥材地道,童叟無欺!睘閳允剡@條宗旨,該店嚴把兩關:即把好采購進貨關和保管關。如“方一仁”的茯苓片,顏色潔白,呈云鱗狀,故名“云苓!泵駠27年(1938),“方一仁”藥工蔡和生赴南洋博覽會參賽,現場切削一只重1公斤的茯苓,結果,切出300多片,片薄如紙,無一破損,攤開如扇形,合攏成原狀,榮獲銀質盾牌獎,從而提高了“方一仁”在海內外的知名度。三是藥品齊全,保持特色。如到“方一仁”買藥,可以說有方必配,經常上柜的飲片有655種,其中自制的膏、丹、丸、散、膠、藥酒等有396種,內科、外科、兒科、婦科、眼、牙、鼻科及滋補強身類成藥都一應俱全。其中具有“方一仁”特色的傳統藥有“方氏杜煎驢皮膠”等四種。
方氏杜煎驢皮膠——選用山東優質驢皮,經多道工序精細加工而成。就說驢皮漂洗吧!他們將驢皮運到西鄉石鼓溪灘,而后,將驢皮放在溪水中漂上七天七夜。那時的溪水,清澈見底,魚蝦成群。從而可見店東的治店用心。當時的驢皮膠有長方形、正方形兩種,每塊3錢,透明呈琥珀色,溶化后無雜質、無異味。其純度可與“山東阿膠”媲美。深受上海、杭州等地客人青睞。
百補全鹿丸——每逢春季,“方一仁”派人去寧波、上海等地選購從北方運來的雄性的嫩壯的梅花細鹿,而后,再喂以青草及黃豆、川豆等飼料,立夏前后,待換角后長成嫩茸時,再擇日張榜宰殺。宰殺前,擺香案祭天地,將鹿套上絞架懸死,從而引來千百觀眾。接著,將鹿肉、內臟(除去排泄物),蒸熟搗碎,再拌入黨參、茯苓、蓯蓉、巴戟天等31種中藥搗成細粉,加入鹿血,搽成丸粒。
百益長春酒——俗稱百益酒,這種藥酒的原酒采用北方65度純高梁燒酒,再配以淮生地、淮牛膝、粉甘草、玫瑰花、桂圓肉等16種中藥裝袋浸泡一個月后制成。該酒味醇厚,色如琥珀,香味四溢,喝干酒杯,杯壁凝露,三次傾倒不凈。具有祛風養血、壯膝強筋之效。主治寒濕諸痹。
龜鹿二仙膠——以龜板、鹿角為主藥煎制而成。是方氏精制的健身藥!八焐础薄胺揭蝗省本缮a。1924年黃巖某君久病體虛,多方求醫難以奏效,服用“龜鹿二仙膠”后得以康復,并送來“炎鼎精英”匾額一塊。
除四種傳統藥外,還有“方一仁大補藥”“方一仁小補藥”“方一仁涼茶”等,亦久銷不衰,至今仍深受群眾歡迎。
(三)
新中國成立以來,“方一仁”的經營形式變了,原來的自制藥品,由于條件限制不能生產了,但“藥材地道,童叟無欺”的宗旨,精誠為民的優良傳統仍代代相傳,重放光彩,譽滿神州:1994年,被國內貿易部評為“中華老字號”;1995年度,被浙江省醫藥管理局評為“省優質服務優質藥品零售企業”;2005年6月,被中國商業聯合會、中華老字號工作委員會授予“中華老字號”會員單位;2007年12月,被評為臺州十大優秀服務商標;2008年10月,被浙江省經濟貿易委員會評為首批“浙江省老字號”;2009年12月,被臺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評為臺州市著名商標;2010年2月,被中共臨海市委、臨海市人民政府評為“2009年度行業五強”;2011年1月,被臨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評為“第十一屆消費者信得過單位”;2011年2月,被中共臨海市委、臨海市人民政府評為“2010年度行業五強”;2011年7月,被臨海市創建勞動關系和諧企業領導小組評為“臨海市勞動關系和諧企業”;2011年11月,被國家統計局、臺州市統計局、臺州調查隊評為“統計誠信單位”;2012年11月,被浙江省質量技術監督局授予“藥品批發零售浙江服務品牌”;2013年,被《市場導報》社、市場在線、品牌影響力調查咨詢管理中心、浙江市場商品與服務質量消費者滿意度調查辦公室評為“浙江市場消費者最滿意品牌單位”;2014年1月,被浙江省食藥品監督管理局評為“浙江省保健食品經營示范單位”;2017年1月,被臺州名牌產品認定委員會評為“臺州服務名牌”。
“方一仁”的榮譽,來之不易?梢哉f,來自方氏家族藥業的深厚底蘊,來自國藥的獨特魅力,來自員工的創新精神……
(四)
方一仁中醫藥博物館前的“方一仁”門額,是創始人方慶祿為表達“藥材地道,童叟無欺”的辦店宗旨,規定字體為規矩方整,凝練雄渾的楷書。一樓大堂為營業場所,左右側為營業柜臺,左右柜上均陳列了各種藥材。進入大廳后堂,一個“天斗式”的天井建筑映入眼簾,這樣的建筑模式,是江南民居的特色,兼具實用性與美觀度。不過,像方一仁中醫藥博物館這樣天井上方有屋檐的造型,現存并不多見。為了展現當時的營業氛圍,營業員均穿著古色古香的工作服,擺放的桌椅板凳也是有著濃厚的歷史氣息,再現了老字號當年的營業場景。
踏進二樓展廳,真讓人們感到這里陳列的不僅是“方一仁”中醫藥的實物展品,而且是一部翔實的臨海中醫藥文化的發展史。
當年,“方一仁”精制的虎骨膠、鹿骨膠、驢皮膠、龜板膠,以及從祖國各地選購來的虎骨、豹骨、龍骨、象皮、珍珠……
當年,“方一仁”制作“金銀花露”和“午時茶”等藥物的器具。
當年,“方一仁·丙辰(1856)杏月”“岑震元·甲戌(1874)桂月”“遂生源號·已亥年(1899)置”等數枚銅字印章和印盒……這些都是令人難忘的歷史印記。
還有清代的四塊藥店招牌引起不少人注意,有人欣賞書法藝術,也有人鉆研文中的含義。其中前三塊來自“方一仁堂”倉庫,后一塊原存“岑震元”,其內容分別為:“方一仁堂發兌藥材”“云上深處”“壽人濟世”“壺中多是長生藥架上常儲不老丹”。其中“方一仁堂發兌藥材”木制招牌,于2003年9月在“方一仁”的雜物倉庫中發現。該牌長2.56米,寬0.36米,厚2.8厘米,重約30多公斤。正反兩面都鐫刻著“方一仁堂發兌藥材”八個楷書金字。這塊招牌距今已有百余年,出于何人手筆,無從考證。雖經歲月滄桑,但仍閃閃發光。據說,此招牌原有四塊,其中兩塊懸掛在“方一仁”藥店門口。這塊招牌告訴人們:“方一仁”的本名,應是“方一仁堂”。它不僅零售藥品,還批發藥品。據市博物館丁伋先生回憶,民國時的行政院院長譚延闿弟弟、上海著名書法家譚澤闿曾應邀題寫了“方一仁”三個字,而后制作成直字招牌,懸掛在“方一仁”藥店門口。此時譚的書法聞名全國。因此,這塊招牌連同“方一仁藥店”在臺州以至浙江頗有影響。如今這些極其珍貴的藏品已成為罕見的標本。
“傳承精華,守正創新”,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中醫藥工作的重要指示。為了順應社會發展的潮流,適應時代對于“民生”的要求,方一仁作為臨海古城的百年老字號藥店,主動承擔起重大的社會責任。以博物館為依托,于2020年8月,成立了五星級民生藥事服務站。該站堅持“以藥物為中心”向“以患者為中心”轉變,注重關心和關懷患者的心理、行為、環境、經濟、生活方式、職業等影響藥物治療的各種社會因素。并開展中藥代加工,科普宣傳(《中醫養生保健》《中醫處方》《孫思邈養生十三法》《中醫工本費防控新冠肺炎》)等公益性服務。同時,使“老字號”走進人民,服務人民,提升人民群眾購藥用藥的體驗感,獲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引進先進可自助的醫療儀器,例如:身高體重測量儀,血壓儀,血糖儀等讓大批進店的群眾可以既方便又準確地了解自身健康狀況,并通過服務站的科普宣傳,更好地重視健康問題和用藥安全問題。更好地提升了便民、服務與醫藥科普功能,可為周邊居民提供合理用藥用械指導、個人藥物使用檔案、安全用藥知識講座、中藥切片與識別等多項規范化藥學服務,居民遇到藥品、醫療器械等方面的問題,可以到民生藥事服務站尋求專業解答與幫助。為此該站引進了一批先進的中藥加工儀器設備,如中藥打粉機,中藥切片機,中藥熬膠設備等等。至今,僅義務為群眾中藥打粉、切片等就達2000多人次。
在歷史的長河中,生命在不斷地延續,中華醫藥文化的薪火相傳被賦予了與眾不同的意義。而“方一仁”是集天下良藥,醫人間百病的見證之地。
總之,這座博物館里珍藏的一骨、一膠、一珠,一塊招牌、一枚銅印、一副戥秤……都是極其珍貴的藏品。它是“方一仁”國藥文化的沉淀,也是人們利用中藥治病、健身,延續生命的佐證。
最近,有人問一位醫學專家:中藥的分量有多重?這位專家語重心長地答道:生命的重量就是中藥的重量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