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海國俗稱東甌國。
靈江、甌江流域古為越國甌地!渡胶=浐饶辖洝份d“甌居海中”,晉郭璞注:“今臨海永寧縣,即東甌,在岐海中也!睉饑鴷r,越國逐漸衰落,至越王無彊,于周顯王三十六年(前333),越攻楚,“楚威王興兵而伐之,大敗越,殺王無彊,盡取故吳地,至浙江。而越以此散,諸族子爭立,或為王,或為君,濱于江南海上,服朝于楚”!敖虾I稀,唐張守節《史記正義》注云:“今臺州臨?h是也!钡䥽揲L莫及,浙江(錢塘江)以南的大片越國故土名義上屬楚,實際上系勾踐后裔的自治區域,靈江、甌江流域為甌越。
秦始皇二十六年(前221),秦國滅掉最后一個強大的對手齊國,統一了全國,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王朝——秦朝。秦始皇采納李斯的建議,將萌芽于春秋的郡縣制在全國普遍推行。秦始皇二十四年(前223),秦滅楚,置陳郡,建九江郡、長沙郡。二十五年(前222),大將王翦又平定了楚江南地,降服越地君長,設置會稽郡、閩中郡(另一說為二十九年設)。不過雖設閩中郡,但有名無實,秦未任命郡守、郡丞、郡尉、監御史等官員,也未置縣、鄉建制,近乎名義上遙控而已,《史記東越列傳》記述:“又棄弗屬”。因此,這里還是越族部落的自治區域,主要有靈江、甌江流域的甌越和閩江流域的閩越等。
諸侯叛秦,甌越君長騶搖和閩越君長無諸起兵響應,他們率領越人歸附番陽令吳芮,一直打到當時秦都的西安霸上,跟隨諸侯消滅了秦國。當時項羽號令諸侯,沒有立無諸和騶搖為王,故他們沒有歸附楚王,楚漢相爭時無諸和騶搖率越人支持劉邦。由于兩越反秦、擊楚、佐漢有功,劉邦在建立漢王朝后,于高祖五年(前202)二月,封無諸為閩越王,統治原先的閩中郡,都東冶,這樣靈江、甌江流域雖為騶搖所治理,但屬閩越國地;莸廴(前192)五月,列舉高帝時越人的輔佐之功,認為騶搖的功多,且其治理的百姓也愿意歸附,于是就封騶搖為東海王,都東甌,世俗號為東甌王。由于西漢初年疆域比秦朝縮小,原秦置的閩中郡未納入漢王朝版圖,故東海王國系向漢王朝稱臣納貢的外藩之國。
景帝三年(前154)正月,吳王劉濞為首的吳、楚、趙等7個諸侯國聯合舉兵叛亂,東甌王跟隨劉濞參與之。等到漢太尉周亞夫、大將軍竇嬰率軍大破七國叛軍,東甌王接受了漢廷的重金收買,于三月在丹徒(今鎮江)騙殺了吳王劉濞,將劉濞首級呈獻朝廷,反戈一擊有功,因而得以幸免,回到自己的國中。劉濞的兒子駒逃到閩越國,怨恨東甌王殺了他父親,常勸說閩越去攻打東甌。武帝建元三年(前138)七月,閩越出動軍隊圍攻東甌,東甌王向漢天子求救,朝廷遣中大夫莊(嚴)助征調會稽軍浮海以救東甌,兵未到,閩越退走。東甌王騶望自知勢單力薄,難以與閩越抗爭,自請“舉國徙中國”,獲準后騶望率4萬余人遷徙至江淮間之廬江郡(今安徽省銅陵、池州等地),受爵為廣武侯。東海王國遂除,其土地為閩越國所占有。建元六年(前135),閩越貴族余善自立為王,武帝認為“為余善不足興師”,同意封其為東越王,余善占據原東海國之地。元鼎六年(前111)十二月,余善反,攻殺漢將吏,自立為“武帝”。漢武帝派遣橫海將軍韓說、樓船將軍楊仆等于元封元年(前110年)十月平定東越、閩越,余善被殺。武帝劉徹認為“東粵(越)狹多阻,閩粵(越)悍,數反覆”,于是下詔軍吏將原二國的百姓徙處江淮間,東越、閩越之地遂由藩屬國正式收入漢王朝版圖。
關于東海王國都城東甌,學術界有現溫嶺大溪大塘嶺南麓、椒北章安、現溫州西郊西山浦等數說,目前尚無定論,有待于進一步考證。但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大塘嶺的幾次發掘考古成果來看,大塘嶺的可能性略大些。大塘嶺古城遺址外城東西長765米,南北寬376米,內城東西長390米,南北寬260米,古城內的地層堆積包括南宋和戰國兩個時期,且1984年距古城遺址10公里的溫嶠鎮出土了商代晚期的青銅夔紋蟠龍大盤,這與南宋的《嘉定赤城志》《輿地紀勝》等文獻記載相吻合,古城最早年代應為戰國時期,“古老云即徐偃王城也,城東偏有偃王廟!2006年對距古城遺址1公里的塘山大墓發掘考古,專家的意見:塘山大墓是迄今為止浙江省“發現的規模最大的一座西漢古墓”“塘山大墓的主人應該是東甌國的上層貴族,當然也不能完全排除東甌國王陵的可能!苯Y合古城遺址也發現了不少西漢時期的陶片,2013年5月,國務院核定公布的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“大溪東甌古城遺址”。